志愿服务|Scratch编程教学走进枫林小学,以“疯狂接苹果”点燃编程热情

发布者:林昆堃发布时间:2025-04-08浏览次数:16

   为持续深化青少年科技素养教育,4月2日,信息工程系郑燕娥教师团队再次走进枫林小学,开展《Scratch编程系列》第期课程——“疯狂接苹果” 主题编程实践。通过动态游戏设计,学生们在趣味互动中掌握角色运动控制、碰撞检测与事件触发等编程核心概念。



1、“疯狂接苹果”的代码奥秘

课程以“水果丰收”为情境,郑燕娥老师指导学生利用Scratch搭建“接苹果”游戏:用鼠标操控碗的移动轨迹,接住从屏幕顶端随机下落的苹果,同时避开障碍物。学生需通过“控制角色移动”“重复执行”“碰到颜色”等模块组合,实现碗的平滑移动与苹果的动态生成。李鹏老师特别引入“积分累加”功能,通过“变量”模块实时记录接果数量,强化学生对数据运算的理解。



“编程中的‘碰撞检测’就像数学中的几何判断。”郑燕娥老师以苹果与碗的接触面积为例,引导学生观察“角色中心点”与“造型边缘”的坐标差异,理解精准定位对游戏体验的影响。学生们通过反复调整碗的移动速度与苹果下落频率,逐步掌握“速度与时间”的平衡关系。

2、跨学科融合的创意课堂

在程序调试环节,李鹏老师鼓励学生用语文思维描述游戏逻辑:“请用‘首先… 然后… 最后…’句式解释苹果下落的触发条件。” 小组协作中,学生们提出“增加香蕉、橘子等多类水果”“设置障碍物炸弹”等创新方案,并通过“克隆”功能实现水果的批量生成。部分小组还尝试将数学中的“等差数列”应用于苹果下落速度的递增设计,体现学科知识的灵活迁移。



“编程不仅是代码的堆砌,更是创意的实现。” 李鹏老师展示学生作品时指出,游戏中碗的移动轨迹可延伸至物理中的“惯性原理”,积分系统则关联统计与概率知识。课堂上,学生们围绕“如何让游戏难度随积分提升”展开热烈讨论,将编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3、科技教育激活创新潜能

本次课程作为信息工程系“编程启蒙计划”的重要一环,通过“游戏化学习” 成功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枫林小学负责人表示,课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力,后续将组织校内编程比赛,选拔优秀作品参与市级科创赛事。

图文:朱敏  一审:林昆堃  二审:徐龙静  三审:罗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