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1、背景
推进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举措。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核心在于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育。目前,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中,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我国的教育存在很多与知识经济的创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时代的要求。另一个方面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如何利用蓬勃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多学科教学,在教学实践培养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今教育界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突出而紧迫的教育问题。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是现在社会和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2、理论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书《学会生存》(1972年)强调说:"人的创造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最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这里提出了开发人的创造力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艰巨性,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小学课程要进行改革,并明确指出了改革的方向、途径、目标。陈至立部长也多次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手段。”党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更是鲜明的指出教育要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按照B.Means等人的观点,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EngagedLearning),让他们在真实的(Authentic)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教育中应用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习形态由低投入(被动型)转向高投入(主动型)。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4)、现代教育技术理论:①人本主义学习理。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从现实情况看,信息技术已经逐步成为教学必备的条件、环境,其发展势所必然。就我校而言,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迫切呼唤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技术的支撑。
二、本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是指应用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呈现、传递、加工、处理的理论和实践。它包括数字音像技术、卫星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2、整合: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信息技术和各科教学整体构建,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和方法。整合是二者之间的有机的结合,缺一不可,互相促进;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的支撑条件和有机的组成部分,对传统的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推进课程改革。
3、师生创新能力:不仅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三种能力,即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人才应具有四大素质: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善于联想,敢于假设;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知识广博,才艺多样。这些都是创新人才的共同特点。
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师生创新意识的建立和创新能力提高;优化小学各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与小学个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为实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提供了最良好的环境。这二者的整合主要以建立双主教学模式为核心,突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教师的角色转变,即由知识的传输者变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促者;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评价的新机制;构建有利于学习主体参与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良好习惯。培养教师利用现在信息技术探索优化各学科教学的能力和习惯。
三、本校全体师生。
教育技术是为教育的实施和提高教育的效果而采用的方法、工具与所要求的教育参与者的技能之和。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教育过程、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和对教育参与者技术素质的培训等。“信息技术整合小学多学科教学,提高师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课程资源,着力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多维”是指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问互动局面的出现;“互动”是指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和谐的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而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实现感知可视化、想象可视化、推理可视化、创意可视化、思想可视化、观念可视化等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实现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学习过程的主动化,学习结果的创新化,为多维互动教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根据以上假设,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将构建以下多维互动教学体系的课程教学模式。此模式按四步进行:①目标定向。即明确学习目标,确立学习研讨方向。目标的提出可由教师直??不同情况恰当选用新旧过渡,问题牵引、情境激发、直接显式等多种形式。②自学尝试。即凭借教材或多媒体课件进行自学思考,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此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宜深入其间获取反馈信息,适时个别点拨。学生自学尝试中既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又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提出质疑。③讨论交流。即在自学尝试的基础上,生生、师生、人机交流,讨论交流应充分。在此阶段应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和互联网释疑解难的作用,教师应抓住要点伺机引导,使讨论围绕目标重点深入。④反馈矫正。在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检查自学、讨论效果,并适时进行矫正,以形成技能,确保目标的达成。
此模式可按以下四步进行:①创设情境。即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需要探究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明确需要探究的问题。②问题探究。此阶段包含以下要素:一是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提出假想;二是搜集支持自我假想的资料,并适当进行归纳整理;三是独立或合作进行探究;四是形成自己的认识或结论。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工具和帮助,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撑。③交流验证。一是汇报个人或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小组或班级交流,交流方式可是口头的,也可通过灯片、网络等;二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验证,辨析正误,④总结深化。一是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小结;二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此模式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坚持以某些问题为中心,以课堂时间为基础,发挥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相关论文的撰写,或者研究报告。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